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最新动态 >> 正文

第五期王佐良讲坛暨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第96期纪要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6-22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6月15日下午,由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与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五期王佐良讲坛暨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第96期”在我校东院行政楼507室举行。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弗拉迪米尔·比蒂教授作了题为《记忆与历史》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校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教授主持。

比蒂教授首先对讲座关键词“记忆”、“历史”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扼要介绍。他认为,“记忆”和“历史”是彼此对立的。在西方现代性结构中二者都与法国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戏剧性的历史事件相关。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中评论道,“历史最伤痛”,尤其是其参与者。残酷的战争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灵创伤,痛苦的经历长期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紧接着,比蒂教授梳理了两个概念相关的思想脉络,进一步指出,自尼采以来,对“历史”与思考和批判业已展开,其后在瓦尔特·本雅明的《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历史哲学论纲》和弗洛伊德的《暗恐》等著作中,都对此有着持续的探讨。不仅如此,事实上,早在德国浪漫派的代表人物如诺瓦利斯和施莱尔马赫那里,对过去的彰显,对作为未来与过去之连接的个体经验和记忆的强调,已经为处于历史灾难创伤中的“滞留的”主体的后代奠定了进一步思考的基础。

倘若记忆变成了某种历史形式,记忆和历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通过详细分析瓦尔特·本雅明的《驼背小人——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比蒂教授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是本雅明众多著作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在书中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文体和风格,整理了自己关于童年的记忆,20世纪初的个人记忆与写作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状态之间呈现出某种特殊的张力关系。比蒂教授由此引出并阐明了他的观点:没有历史,就没有记忆。历史与回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讲座经过提问环节的热烈讨论之后,在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