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北外王佐良讲堂·第128期文学与文化论坛暨第30期名家文学讲座采用腾讯会议和线上直播并行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程巍所长、研究员以“‘爱荷华的崛起’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为题作了精彩报告。
程巍老师的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韦勒克文学理论在美国的发生史,第二部分是其在中国的接受史。
在第一部分,程巍老师先勾勒了韦勒克文学理论的几条历史线索。一是韦勒克的聘任背景。二战前夕和二战期间流亡到美国的欧洲犹太知识分子大多移民到美国东部,很少移民到比较仇外的中西部去,但韦勒克是个例外,被爱荷华大学聘任,其中有洛克菲勒基金在背后起的作用。二是美国的南北身份认同问题。虽然南北战争统一了美国,但由于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开始了北方话,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社会关系等方面;而且北方历史学家的抹黑也让南方人倍感屈辱,所以战后南北的身份认同问题反而更大。三是美国的边疆问题。1893年,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对美国的边疆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通过剥夺此前的南北身份争论,将西部神话描绘为新的美国身份。四是东海岸知识分子对中西部反智主义的理解。1963年霍夫斯塔德在《反智主义》一书中将该概念定义为对智性生活和知识分子的仇视情绪。五是1930年的南方十二人宣言。当时以“南方新批评”圈子为核心,美国南方发表了一个十二人宣言《我将采取我的立场:南方与重农传统》。六是对中部地区的文化界定,特纳将其界定为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北方与南方之间,中部成为典型的美国地区。
随后综述了韦勒克在爱荷华大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史。韦勒克负责爱荷华大学的美国陆军特种培训项目,为入伍新兵提供外语培训。1941年,在爱荷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福厄斯特等人共同撰写的论文集《文学学术:目标与方法》中,封面作者可见勒雷·韦勒克、奥斯汀·沃伦等人的名字。韦勒克在这部论文集中第一次提出“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战后,大量士兵从欧洲归来,根据复员法案进入各个大学学习,之前韦勒克等人用于军事培训的语言培训方式就成为特别适合退伍士兵大学生的教学法,由此新批评派的影响力一度不局限于教室,在战后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学研究中也占据主导地位。韦勒克在1942年初步提到的文学研究的内部和外部方法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等批评都是外部研究,这一观点符合当时针对东部左派的麦卡锡主义运动的宗旨,所以立即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的资助。直到六十年代中期,随着不满的一代人以“新左派”的想象力开始在街头和书房进行反资本主义的运动,韦勒克和沃伦所代表的这派文学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就被当时的那代人抛开,文学批评重新进入文学与“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联的时代。
第二部分主要讲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自丛1984年《文学理论》被译成中文出版以来,该书一直被教育部列为文学系包括外文系的必读书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一直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语言形式的艺术,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向来将内容与形式并举。六十年代,韦勒克撰写的几大卷《近代文学批评史》更能引起中国的文学理论家的关注,朱光潜教授在其《西方美学史》中即提到了此书。其后教育部就委托复旦大学的杨岂深教授翻译韦勒克的批评史之作,最终于1987年出版,当时《文学理论》的中译本也已出版,在中国文艺学中奠定了核心位置。随后二十年间,韦勒克的著作虽然对中国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对他的狂热大多体现为引用和传播其重要观点,缺乏研究专著,存在只引用而不研究的现象。其后程老师还谈到了钱钟书教授、杨周翰教授、乐黛云教授等学者与韦勒克等西方批评学者的学术交流。
最后,程巍老师与在线师生就美国南北内部矛盾转化为东西边疆对立的过程、西部的保守主义与老南方的保守主义的差异、欧洲之根与美国身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本次论坛在热烈的互动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