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下午,由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与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六期王佐良讲坛暨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第97期”在我校东院行政楼507室举行。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弗拉迪米尔•比蒂教授作了题为《献祭叙事面面观》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校外国文学研究所于雷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比蒂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献祭叙事”这一概念。他谈到,“献祭叙事”是将承受重大压力的人们的恢复力表达出来的一种跨文化形式,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献祭”的本质是通过牺牲自己的一些或全部利益来表达感情,献祭叙事被认为是君主、宗教、民族和解放运动的基本叙事形式。牺牲者被社会排斥,被现有法律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然而,尽管牺牲者无需履行义务,视法律为不成立,但他们的这种例外状态仍也会受到新的法律制约。
比蒂教授指出,在本雅明的《暴力批判》、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和德里达的《法律的力量》等著作的基础上,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在《例外状态》中着重探讨了这一恶性循环,并提出了引人争议的论题。比蒂教授以此为切入点,认为自“欧洲”现代化进程开始,“例外状态”就具备了一种转变的可能——原本叙事强加的政治例外状态遭遇了个体自我免除的抵抗。在比蒂教授看来,德国成长小说的出现,就带有此种色彩。以此为基础,比蒂教授重新审视了文学、戏剧与政治上此种献祭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是20世纪的灾难事件激增了献祭叙事,还是相反?
通过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发表于1945年的经典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的详细分析,比蒂教授指出,安德里奇在文本中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深刻的历史洞见,借此我们或许能清楚地认识到,文学和戏剧是如何重塑了诸多政治上的区隔,如何重新结构了“赤裸生命”等政治的“非区分领域”。
讲座最后,在场听众就“献祭叙事”的概念及阿甘本的相关思想与比蒂教授进行了交流与探讨。